编者按:38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档热播,遵义师范学院师生纷纷收看。许多师生表示,通过电视剧感受了信仰的力量,并撰写了观后感。本网今起推出《遵师人议“转折”》专栏,陆续发布师生的观后感。现发布第一篇观后感:《真实细节呈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历史背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真实细节呈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历史背景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8月26日晚,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片,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前两集主要反映了中央红军湘江战役之后,相继召开通道会议,黎平会议,转兵贵州的长征历史。紧凑的剧情,激烈的斗争,再现了大转折前夜的宏大历史背景,体现了高度的思想性、历史的真实性与细节的精准把握。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一、思想性的高度彰显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伟大远征。遵义会议系列会议的伟大转折集中表达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伟大的转折》前两集中,长征前已经被左倾教条主义者剥夺党和红军中重要权力、实际上已经“靠边站”的毛泽东,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本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反复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不断同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讨论,寻找红军和中国革命的胜利之道。特别是剧中毛泽东对湘江战役之后的红军战士进行鼓劲教育,指出“我们的红军队伍,是支有信仰的队伍,只有坚持这种信仰,我们才有可能是不败之师”,情真意切,高瞻远瞩,教育了广大红军战士,稳定了士气低落的军心。长征“四老”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面对长征初期的挫折,忧心忡忡,和毛泽东一道探索红军长征前进的方向问题。身负伤痛的王稼祥,不顾病痛,和毛泽东等讨论革命真理,躺在担架上坚持出席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等等,这一幕幕剧中的场景,生动展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不计进退,不顾伤病,不顾年迈疲劳,始终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革命事业殚精竭虑、奋斗不息。

二、历史真实性的精准把握

忠于历史,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重大题材影视剧的基本要求。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必然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湘江战役的重大损失,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暴露出中央三人团的错误指挥,激发了广大红军指战员的强烈不满情绪,湘江战役成为遵义会议的导火索。无论是剧中红三军团长彭德怀的“崽卖爷田心不死”。还是广大红军指战员湘江战役之后眼神中流露的不满与痛楚。还是中革军委主席周恩来对博古、李德的不满与反驳等等。无不体现了遵义会议的群众基础和历史必然性,这对于李德《中国纪事》等著作中妄论遵义会议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以及毛泽东是这一权力斗争的主角这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是最好的批判。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同时,遵义会议由系列会议组成,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扎西会议,苟坝会议,环环相扣,紧锣密鼓,跌宕起伏。其中遵义会议是其中的标志与高潮。剧中强调通道会议开启了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序幕。但同时强调通道会议是长征中的一次紧急军事会议,不是政治局会议,只是解决了转兵贵州的问题,并没有放弃迂回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既定计划。黎平会议政治局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的战略方向,以党的决议的形式,决定放弃到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继续西进贵州,北渡乌江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苏区,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了组织保障。体现了遵义会议系列会议的历史事实。

遵义会议前后的斗争体现了国共双方的生死较量,也反映了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中央嫡系和地方军阀之间,地方军阀之间的纵横捭阖的矛盾。剧中南昌行营官邸,蒋介石与幕僚陈诚、贺国光、杨永泰等总结湘江战役的“一石三鸟”,即重创红军,削弱了湘军和桂军。随后,在得知中央红军进入贵州后和幕僚杨永泰等探讨国民党军队下一步的追缴计划时的讨论,蒋介石说“王家烈守不住,就让薛岳帮着去守啊”,即利用中央军进入贵州帮助弱小的黔军抗拒红军,这一台词也体现了蒋介石的老谋深算,利用解决红军问题,实现对西南腹心地区的直接控制的政治图谋。剧中王家烈面对中央红军入黔的忐忑复杂心情,不希望中央军进入贵州,而是一方面接受手下提议暂时安排周芳仁兵力对抗红军以试探红军势力,另方面借助黔桂粤三省互助盟约,求助粤桂,希望得到广东陈济棠、广西李宗仁地方势力的援助而抗拒红军,即是这种矛盾的真实写照。

窗体底端

窗体顶端

三、艺术性地打造历史细节

于细微处见知著,于无声处听惊雷。能否艺术性打造历史细节,是革命历史题材剧打动感染观众的重要手段。《伟大的转折》中处处体现了创作团队对历史细节的精心打造。服饰的打造方面。国民党军队及湘军、黔军将领服装的考究,与士兵的显著差别。红军广大指战员无论是军团长还是普通战士的带补丁的军装,红军雇佣的挑夫穿着简陋的衣服草鞋,挑着笨重的行李箱子,与红军一块行军等等,体现了国民党和红军之间的装备之悬殊,也反映了长征初期错误指挥及大搬家给红军带来的狼狈。长征初期中央三人团中李德、博古的精致的皮大衣、军大衣的装束,与其他领导人及红军指战员的显著差异,也体现了遵义会议前博古、李德在党和红军的权力和地位,特别是洋派头的特点,这一细节的打造,既符合人物的性格,也体现了历史的真实。

地形气候的精准设置打造。中央红军入黔后与黔军周芳仁部的首次交锋,红军迎着漫天飞雪,踏着黔北高原的山间积雪,潜伏在乱石丛与玉米杆之间,在薄雾中前进,与贵州的气候地形高度吻合。红军匆匆的步履,山峦叠嶂的点点白雪,迎风招展的镰刀斧头红军军旗,让人们通过艺术的画面,回到了历史当中,对于长征道路的艰辛,对于贵州的天无三人晴、地无三里平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作者:裴恒涛,系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窗体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