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伟大的转折》于8月27日播出第3、4集。剧情反映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的群众工作、毛泽东等人的高超斗争艺术、贵州军阀矛盾、贵州积贫积弱群众生活贫困等方面内容,这些方面,是红军长征打开贵州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因素,也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集中反映了毛泽东等高超的政治策略和斗争艺术。剧情以长征中第一次政治会议黎平会议会场的激烈讨论开始,通过毛泽东等人高超的斗争策略和斗争艺术,特别是毛泽东同志以斯大林关于可以在四川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论断,说服对斯大林及共产国际盲目崇拜的博古、李德等人,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这一经过共产国际批准的计划,决定渡过乌江,到黔北地区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具体生动展现了毛泽东的高超的政治策略和斗争艺术,既敢于向各种错误思想和路线进行斗争,立场坚定,原则性强,同时又结合当时的情况,讲团结,讲策略,在斗争中赢得共识,推动红军的路线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黎平会议同时决定在适当时候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及长征初期军事失利的原因。这一过程中,出现了激烈的斗争,李德会后与周恩来激烈争吵,特别是共产国际顾问李德气急败坏,诬称“中央政治局是乌合之众”,引起了周恩来的极大愤怒。周恩来拍桌子,摔坏马灯,以表示对李德的不满与抗议。随后的瓮安猴场会议,斗争继续存在,博古李德等人借口初次强渡乌江失利,打算改变黎平会议决议,沿着乌江南岸东进,经黔东铜仁等地,与湘西的红二、六军团会合。经过政治局会议,再次重申黎平会议决议,渡过乌江,建立黔北苏区。并且在会上决定,凡是军委的军事行动决定要报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实际上剥夺中央三人团的权力,加强了党的集体领导。这些决定引起了博古、李德、凯丰的反对,剧中反映会后李德、凯丰前往博古处表达不满,是这种斗争的生动体现。

生动诠释了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确实如此,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特别是地处西南腹心的贵州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民众接受先进思想的影响少。再加上反动当局的污蔑宣传,各族群众对共产党和红军了解甚少,甚至存在错误认识。在红军到达之前,不少老百姓跑光躲避红军,给红军的行军作战带来严重困难,这在当年红军亲历者的回忆中多有体现。如何打开局面,唤醒民众,就需要发扬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以实际行动宣传群众,教育群众,从而发动群众,在陌生地域打开革命的新局面。如红军进入瓮安强渡乌江时,正值元旦新年,成仿吾《长征回忆录》中指出:红军各单位举行了新年会餐,许多单位杀猪宰羊,鸡肉、牛肉,五、六、七盆菜,过得热气腾腾。豪绅财东准备过年的东西都留给了红军与干人们。这一地区的干人们分享了地主老财们的年货,个个喜形于色。本剧集中,红军在瓮安给穷苦孕妇夫妇送食物,请当地穷苦老百姓吃饭,给老百姓发钱发粮,老百姓对红军感恩戴德。受国民党及黔军反动宣传欺骗的老百姓从深山老林跑出来,欢迎红军,感谢红军。此外,长征中,缺少后方,红军上伤病员安置是个重要难题,在安置救护伤病员过程中,当地老百姓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剧集中毛泽东安置红军伤病员小马于贵州穷苦人家。这位负伤养病的红军原型即广西籍红军战士马崇德,1934年12月在贵州黄平战斗负伤,留在当地苗族村民中调养,后来他娶了当地苗族姑娘为妻,一直生活在那里。这一真实的故事,是长征中众多伤病员安置的缩影,生动展现了长征中红军与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深情。

细节展现长征期间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的过程。遵义会议前红军转战乌江地域,国民党、黔军和红军斗智斗勇。其中反映了贵州政治生态的特点,黔军内部不统一,无论是蒋介石还是王家烈本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王家烈万淑芬夫妇的对话可以看出王家烈面对红军压境及黔军内部的四分五裂状况,优柔寡断,举棋不定。也说明了万淑芬在桐梓系军阀王家烈统治贵州过程中的强势地位,这与贵州军阀史的情况是一致的。贵州鸦片种植吸食盛行,军政高官还是普通士兵吸食鸦片普遍,政治军事消沉。剧中马场坪会议前,王家烈请黔军高级官员吸食上等鸦片,即是当年贵州鸦片问题的生动展现。贵州经济贫弱,地瘠民贫,军阀统治当局的苛捐杂税,更加剧了这一状况。剧集中,贵州老百姓,衣衫褴褛,住着破木房烂草房等场景,处处可见。这与红军长征时期的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如陈云在《随军西行见闻录》中描述:“贵州居民之贫苦真是远非我等居住于江浙十里洋场者所能想象。做庄稼的农民冬穿单衣,且无完整者。每人有一件已缝补千百次的家常衣,小孩则隆冬还是一丝不挂”。

剧集再现了壮美的祖国山河,多彩的贵州山水画卷。张闻天、王稼祥黄平橘林谈话,即呈现了遵义会议召开酝酿的历史细节和历史过程,同时画面给观众展现了初冬贵州黄平橘林的美景,薄雾中,鲜红的橘子挂满枝头,给肃杀的冬日及紧张的行军战斗环境提供了一点生机与活力。红军进入瓮安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的草堂镇宋氏住宅,四合院式的布局,古色古香的家具陈设,是了解贵州民居建筑文化的窗口。红军强渡乌江的场景,以及毛泽东在乌江河畔吟诗的镜头,再现了雄奇的乌江天险,描绘了靓丽的乌江画廊。两岸青山翠绿,绝壁直立,碧绿清澈的乌江穿越万山丛中,奔流东下,给人以美的震撼。

总之,本剧集既展现了遵义会议前黎平会议到猴场会议中央红军高层内部激烈的思想交锋,展现了国民党及黔军内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政治生态。同时也是了解20世纪30年代贵州民生万象的重要窗口。更是展现美丽中国之贵州壮丽山河的绝佳水墨山水画卷。可以说剧集对这些问题的生动呈现,为我们了解红军长征历史与沿途的社会互动,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影视文化资源。

(作者:裴恒涛,系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