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7月22日,第22期环球英才之家系列活动在“国际友人的北京之家”成功举办,本场活动的主题是纪念长期在华国际友人的代表伊莎白教授,特别访谈了她的第二个儿子、北京京西学校创办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柯马凯(Michael Crook)先生。柯马凯1951年出生在中国,现任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也是北京环球英才交流大使。

本次活动由CGTN资深主持人Jason Smith先生做访谈主持。柯马凯在访谈中重点回忆了一些熟知的在华外国老专家的往事,揭开了长期在华国际友人与中国命运交织的温暖篇章。

中国教育界熟知的"英语教育先锋"

柯马凯说他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外祖父当年在华西协和大学教育系任主任,外祖母在中国成都创建了首家蒙特梭利幼儿园和弟维小学,曾任成都市盲聋哑学校和成都加拿大学校校董。1940年,柯马凯的父亲戴维·柯鲁克(1910-2000)和母亲伊莎白·柯鲁克(1915-2023)接到中国共产党的邀请,前往河北省获鹿县南海山村,协助创建中央外事学校并担任教员,这所外事学校后来几经变迁,发展为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

2.png

母亲伊莎白·柯鲁克怀着国际主义精神,加入到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从中央外事学校到后来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从抗日战争到改革开放,始终在岗位上勤勉奉献,她是新中国英语教学的拓荒者,参与编写了第一版大学英语教材,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外语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对外交流、促进中国与加拿大民间友好作出了杰出贡献。

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让柯马凯自幼浸濡“教育即桥梁”的理念。1951年出生于北京的他,喜爱北京这片热土并选择最终扎根中国发展事业,1994年与友人创办了北京京西学校,将中国文化深度融入国际教育实践,完成祖辈到父辈再到自己的教育传承。

父辈的故事,是一群“特殊年代见证者”的缩影

柯马凯的父亲戴维•柯鲁克是英国伦敦人,英国共产党党员。祖父在西班牙内战中认识了白求恩大夫,在受伤期间读到埃德加・斯诺的著作,“祖父说《红星照耀中国》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柯马凯回忆道,父亲深受中国共产党人长征精神的感召,1938年辗转来华,在成都结识志同道合的伊莎白女士并结为伉俪。

3.png

1947年,他们带着英国共产党的介绍信和中国共产党的邀请信,以国际观察员的身份来到中国河北太行山下的解放区十里店村,调研正在进行中的土地改革。调研完成后本应回到英国,当年受中央外事工作负责人王炳南同志的深情挽留,留在中国执教于中央外事学校,为新中国外事工作培养专业人才。

4.png

中国“国际工合”组织的国际协作

工合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一些国际友人与宋庆龄先生等爱国志士成立的一个国际组织,目的是为了支援中国人民抗战。柯马凯的父母积极地投入这个运动组织。在交谈中,柯马凯先生作为目前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特别提到了“工合”运动的国际协作:1938 年,海伦・福斯特与埃德加・斯诺借鉴合作社理念,在武汉创立中国工业合作社,组织难民生产自救。美国军人埃文斯・卡尔森将“工合”精神带回美军,其组建的“卡尔森突击队”以“工合”为战斗口号。此外,来自奥地利的犹太医生理查德・弗雷、西班牙内战中的“国际纵队”医生们,都曾冒着生命危险支援中国抗战。

5.png

克鲁克家族三代人选择扎根中国

伊莎白・克鲁克因其在华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成为首位获“友谊勋章”的教育界外籍人士。柯马凯先生感慨到:“克鲁克家族三代人选择在中国发展,只因这里有值得奉献的事业与热爱的文化。”他提到:“父母的足迹,是我人生最生动的教科书;中国的土地,早已融入我的血脉。”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柯马凯先生传承了父母的使命,担任了“国际工合”组织主席,继续谱写着在华外籍友人的国际友谊新篇章。

6.png

积极邀请国际友人后代参加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今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柯马凯受到有关部门的委托,积极协助邀请一些国际友人的后代访华,参与或举办纪念活动。“战争让正义的人们并肩作战,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珍贵。”他表示,自己将继续传承家族使命,做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中国的外教事业发挥积极作用。